在过去的十年中,已故的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成为了艺术市场的中坚力量。2018年,他的巨幅三联画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1985)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在香港苏富比售出,不仅使他先前的拍卖纪录翻了一番还多,还创下了香港拍卖行拍出的最贵艺术品的记录,成为了亚洲油画家第一人。
尽管赵无极在世之时便已家喻户晓,但在2013年去世之后,他的艺术品价格更直线上升。2015年,《1985年6月至10月》以1800万港币(合23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这意味着,一件艺术品的价格在13年间翻了将近30倍。根据艺术网(artnet)的价格数据,在赵无极死后,已有23件畅销艺术品相继售出。
苏富比拍卖行亚洲现代艺术品销售总监郭东杰(Felix Kwok)表示:“毫不夸张地说,赵无极是为数不多真正上升到全球水平的中国现代艺术家之一。”
赵无极是最早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早在195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就有对他作品的需求。亚洲市场对其作品的需求在1980年代开始上升,并成为最为强劲的市场。位于巴黎的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门副专家 Emmanuelle Chan 表示,对赵无极作品感兴趣的买家大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
近期在纽约其中一分部策划了赵无极展览的高古轩总监让-奥利维尔·德斯普雷斯(Jean-Olivier Després)表示:“当亚洲市场开始腾飞时,赵无极就成为了收藏家优先考虑的对象之一。由于他在欧洲和美国拥有大量的收藏家,而且博物馆已经收集了他的作品数十年,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了极大的追捧。”
直到最近,赵无极的财产仍一直处于法律困境。这位艺术家去世后,他的第三任妻子和他的初婚儿子均寻求其财产所有权,其中包括价值高达6.56亿美元的多幅画作。法院在2017年判决赵无极的第三任遗孀胜诉,让她自由展示或出售其遗产中的作品。此次高古轩(Gagosian)展览展出了艺术家遗产和私人收藏中的各种作品。
拍卖行仍然是他作品的最大供应商。苏富比、佳士得以及富艺斯(Phillips)拍卖行均在今年10月于香港、巴黎和纽约等地举办的拍卖会上提供了赵无极的作品。在苏富比拍卖行,1959年的作品《21.04.59》以1亿450万港元(13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略高于其最高估价1亿港元(1270万美元)。佳士得拍卖行以270万欧元(合3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1989年的作品《6.2.89》,这几乎是其最高估价150万欧元(合160万美元)的两倍。在其作品价格更为负担得起的范畴之内,富艺斯在周五早上以4750美元和2375美元的价格在纽约销售处出售了他的两幅石版画。
十一月,佳士得将会在其香港拍卖会上拍出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及其妻子卢淑华收藏的两幅赵无极的画作。赵无极1970年的作品《27.3.70》由白色、棕色和黑色构成,估计在11月23日的晚间拍卖中以3800万至4800万港元(480万至61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另一幅名为《无题(Untitled)》(1950-51年)的画作将在第二天拍卖,预估价为650万至800万港元(82.9万至100万美元)。
巴黎灵感
赵无极于1920年出生于北京,曾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中国传统水墨技术。他师从中国现代绘画先驱林风眠,并于21岁在重庆首次展出。赵无极于1948年抵达巴黎时,就被印象派和表现主义所吸引,并开始将西方技巧融入他的作品中。他的余生都在欧洲度过。
尽管赵无极擅长学习中国书法,但他最初还是试图拒绝这些传统,并以更纯粹的欧洲风格进行创作。在和他的中国传统达成和解之后,赵无极开始受到古老中国方块字的启发,进而转向他的“甲骨文(oracle bone)”创作时期。Lévy Gorvy 画廊的高级合伙人艾米丽奥·斯坦伯格(Emilio Steinberger)表示,他仍将这段时期视为亚洲收藏家关注的重点。Lévy Gorvy 画廊在2017年策划了一场展览,让赵无极与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进行对话,并和赵无极的基金会以及遗产部门进行了合作。斯坦伯格说:“自从我们开始组织那场展览以来,各类人——无论是收藏家、博物馆还是评论家对他的兴趣都大大增加。”
在巴黎,赵无极遇到了许多在抽象绘画主题上与他志趣相投的艺术家,法国画家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包括一众旅居法国的画家,例如美国画家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和加拿大艺术家让-保罗·里奥佩尔(Jean-Paul Riopelle)。1957年,苏拉热将赵无极带到纽约,在那里他受到了佛朗兹·克莱恩(Franz Kline)、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和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启发。他曾和当今最负盛名的数家画廊开展合作,例如纽约的库兹画廊(Kootz Gallery)和巴黎的艺术商皮耶·勒伯(Pierre Loeb)。
造访纽约后,赵无极进入了“飓风时期(hurricane period)”,在此期间他不再创作具象的作品,转向探索空间和结构的大胆抽象绘画。这个时期的作品大约创作于1959年至1972年之间,一直最受收藏者的欢迎。他的作品《29.01.64(1964)》在2017年于佳士得拍卖行以259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直到去年秋天为止一直是他最高的拍卖纪录。
赵无极的三联画近年来已成为焦点,部分是由于其尺寸——宽度为33英尺的《1985年6月至10月》是他创作的最大油画。三联画《1987-1988》(1987-1988)是他可供拍卖行拍卖的第二大画作,于今年年初在佳士得以2260万美元价格成交。对于斯坦伯格来说,赵无极后期作品的巨大规模和雄心壮志赋予其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墙上”实力。
他说:“19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与他60年代的一样激烈,而这只是让人们驻足画前的众多因素之一。”
“现代中国艺术之父”
赵无极在三大洲不断扩大的朋友圈不仅为他提供了灵感,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促进了他的职业生涯。高古轩展的重点放在艺术家与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终生友谊之上。贝聿铭鼓励赵无极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水墨,两人还曾一起前往埃及研究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项目。
赵无极还受益于艺术机构对其经久不衰的兴趣,他的作品已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泰特现代美术馆等博物馆收藏。去年,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Moderne)在巴黎举办了15年以来赵无极作品的首场大规模展览,重点展出他的大型作品。展览包括几幅从未向公众展示过的水墨作品,而它们目前正在高古轩展览上展出。
郭东杰认为,赵无极的成功可能预示着整个亚洲现代艺术品市场的增长。“赵无极受欢迎程度的快速蹿升并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故事,更可被视为宏大图景的一部分,即现代亚洲艺术作为收藏门类的崛起。”
但另一些人警告说,不要将赵无极的成就与宽泛的亚洲艺术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Chan 就认为,尽管赵无极很明显地影响了其他当代亚洲艺术家,购入其作品的藏家却并不对其他亚洲艺术家感兴趣。
她说:“赵无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艺术之父,并且是当今许多中国艺术家的榜样。”
作者:Christy Kue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