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与科学融合是怎样的?在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它是AI计算出来的风景,是3 D打印的服装或饰品,是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艺术化、可视化的再现,是传统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围绕“AS-Helix: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与科学融合”这一主题,来自国内外多所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的艺术家通过120余件作品,集中呈现了世界各国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前沿实践成果,其中, A(rt)代表艺术, S(cience)代表科学, AS-Helix寓意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创新协同螺旋式发展。艺术家们尝试从人类认知、生产方式变革、未来教育、艺术范式、设计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领域展开多元对话和思考,探讨艺术与科学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度融合、创新协同,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永续发展。
技术革新带来艺术语言的革新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概念的诞生。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些技术的变革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新的作品。正如美国罗格斯大学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和计算机科学教授哈迈德·埃尔加马尔所说:“人工智能对未来艺术创作会有怎样的改变,会成为艺术家广泛使用的工具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工具,这个工具它具有创意性,因为人工智能包含着创意的元素。艺术家可以通过这样的工具获得新的灵感,这个工具可以为艺术家带来惊喜,也可以拓展他们的想象力。”
来自法国的Obvious团队的作品《圣天》是用AI算法创作出来的,作品使用了超过3万张日本画作来教算法什么是风景。 《重现化学》通过摄影从客观的角度发现并展现化学之美——沉淀朴素的色彩与千姿百态的形态是飘荡在夜空中的精灵;乌黑的铅叶勾勒出原生的棱角;虚实闪烁的泡泡熙熙攘攘地舞动着、变化着,宛若无止息的生命……作品通过5个篇章,展现了气体反应、沉底反应、金属转换反应、电沉积反应4个化学实验的美妙画面。
由网络图片搜索技术和人工智能生成的“深度学习椅”,造型歪歪扭扭,它用9种常用语言中表示“椅子”的词语分别搜索图片,然后分析图像中椅子的特点,从中提取出3种类型、 27个类别,通过调整参数生成庞大的椅子图像数据集。据作者藤村龙至介绍,此椅子是通过学习椅子数据中的特征所形成,并非是取不同椅子的平均值来呈现。
可以看到,展览作品涵盖新媒体艺术、工业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纺织与时尚设计、陶瓷设计以及其他体现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作, 3 D技术、 AI算法、大数据被广泛运用到作品中。艺术家们汲取先进技术为手段,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更强调互动性,把跨领域艺术创作带向更多元化及更开放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对人类而言是威胁还是福音?
技术创新带来新的艺术范式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艺术探讨的焦点。“人工智能发展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促进艺术与科学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语境下,人类认知不断发展变化,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艺术范式也在持续演进。人工智能为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艺术审美和科技创新带来巨大的可能,但是,同时也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忧虑。”策展人鲁晓波说。人工智能对人类而言是威胁还是福音?是机遇还是挑战?未来一切如何定义?
作品《日记》做了一个假设。这台看上去只有相机大小的机器实际上是一个看守展览空间的机器人,出现在它面前的人数,室内的温度、光线、声音都会影响到它的情绪值,根据情绪值的高低,这个机器人会每隔6分钟打印一张它的“日记” 。作者高文谦也希望由此探讨:在一个布满摄像头的年代,我们是否能够像躲避雷达的隐形飞机一样躲避监控技术?
即使躲过了摄像头的监控,你也无法逃离互联网的“追捕”。当观众进入作品《信息时代的狂欢》的范围内时,代表其形象的人形热点即会显现在屏幕上,随后这些热点会立刻被一团像黄蜂一样移动的黑点所淹没,让人无处可逃。作者温京博认为,曾经理性、秩序、逻辑性的信息逐渐脱离语境,转变为肤浅、碎片化,充满矛盾和诱惑的信息袭扰。
由格雷格·邓恩与布莱恩·爱德华兹共同创作的作品《脑机接口》采用反射微蚀技术,以未来人脑互连为主题,描述神经接口技术惊人的优势和潜在的危险,提醒人类以谨慎、乐观的态度发展这一技术。当观众从画面左侧向右侧移动时,会看到一个类似恐惧面孔的形象,这象征普通人对人类或机器进化未来的恐惧,特别是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更具侵入性植入技术的恐惧;随后,画面会转变为对进化成功的敬畏、释然和喜悦的表情。而当观众从右侧到左侧观察时,画面的整个进程是相反的:人类通过使用了这些技术得到进化,最后却由于滥用这些技术而沦为受害者。
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互相赋能,创造出无限契机。作为“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倡导者,李政道曾说:“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吴冠中曾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妙,艺术揭示情感的奥妙。 ”重现——在新的视野下,一切发现都没有边界,一切探索都不在于诉说一个答案。
作者:陈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