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的M50创意园区和红坊艺术园区到如今的西岸、外滩,上海的艺术聚集区在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也展现出更完整的生态链条。
TEFAF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艺术市场报告显示,私立美术馆规模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中国市场的关键趋势。自2014年来,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昊美术馆等私立美术馆相继开幕,极大地丰富了上海的艺术生态。今年3月底,筹备已久的油罐艺术中心也终于正式亮相,进一步完善了西岸文化走廊的概念,为上海增添了新的艺术风景。
另一方面,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推动下,上海在亚洲艺术市场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重量级国际画廊相继入驻。2018年9月,贝浩登画廊全球第十个空间在位于外滩的历史建筑琥珀大楼揭幕。今年3月底,英国老牌画廊里森的首个亚洲空间也选址琥珀大楼开幕。两家国际画廊与早已落足外滩的沪申画廊、外滩美术馆、佳士得拍卖行上海空间一起,令外滩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
工业遗迹艺术新生
油罐艺术中心由中国重要藏家乔志兵创办,该建筑群坐落于中国最早的机场——上海龙华机场原址,这里也是上海徐汇区西岸的核心区域。
艺术中心的主体由5个巨大的纯钢板结构航油油罐组成,1号和2号油罐相对独立,3号至5号油罐被覆土绿化的“超级表面”相互连通,同时连接室内外空间。
OPEN建筑事务所负责油罐的整体设计与改造工作,该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些特殊的油罐被改造成什么新的用途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和论证。当初曾经试图引入剧场和表演艺术的功能,但从市场需求和运营的角度长远考虑,这个想法被放弃并逐步转入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展览功能。
“时值西岸正逐步发展为上海的艺术聚集区,以及收藏家乔志兵先生的进入,也就成就了现在的油罐艺术中心。”李虎说。
乔志兵与OPEN建筑事务所在项目伊始便提出保留油罐的整体外观结构,赋予这个工业遗迹全新的当代感,整个设计和改造过程持续了六年。
李虎提到,这个项目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把油罐改为民用建筑、公共空间的案例,很多设计与施工都要进行“第一次”的尝试。比如原有罐体结构的设计图纸与技术参数并不完整,对其结构特性需要做实际勘探和检验,这在建筑工程中并无先例。
油罐艺术中心不是西岸板块第一家由工业遗迹改造而成的美术馆。2014年3月,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其坐落的地点最初是黄浦江边的运煤码头,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在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将现场一列1950年代所建的大约长110米、宽10米、高8米的煤料斗保留了下来。同年5月,原本的龙华机场机库在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改造下,摇身一变成为印尼华人藏家余德耀的私人美术馆。
油罐不设限
3月23日,油罐艺术中心正式对公众开幕,并在3号至5号罐各带来一个展览。
其中,“建立中”聚集了13位在国内与国际当代艺术界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展览邀请他们展示长期创作生涯中不为人知但有重要实验性意义的作品,旨在思索并探讨“建设过程”的意义。
阿根廷艺术家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Adrian Villar Rojas)的个展“有时候你会想,在一个相互连接的宇宙中,谁在梦到谁?”代表了当今国际当代艺术界前沿和严肃性的发展思潮。
日本艺术团体teamLab于上海的首次大型个展 “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则以其标志性创作方式将油罐艺术中心的5号罐改造为大型沉浸式互动空间,鼓励观赏者在宏大却不失亲近的艺术作品中思考“我”与世界的意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乔志兵一再强调对油罐艺术中心未来的发展持开放态度。就如“建立中”这个展览名一样,油罐艺术中心也在“建立中”。2015年9月起,乔志兵开始在西岸运营私人展示空间——乔空间,举办过多场国际艺术家个展,三年多以来的锻炼也为其如今运营油罐艺术中心积累了经验。他表示,运营一间美术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风格是慢慢建立的,要多年后才能形成。
对于是否会将自己的私人收藏在油罐艺术中心展示,以及对该机构未来的展览规划等等,乔志兵都持开放态度,“没什么限制,任何事都有可能,怎么好就怎么去做。”
不设限的油罐艺术中心在开幕后的首个周末,参观人数已突破一万人,成为西岸的又一艺术地标。
国际画廊青睐外滩
2018年初,随着H Queen’s大楼落成,卓纳画廊、豪瑟沃斯画廊等国际画廊也相继在香港揭幕空间。有赖于香港优惠的税收政策、便利的地理位置和辐射亚洲的影响力,近十年来不断有大型国际画廊入驻香港。
相比之下,上海稍显落寞,而贝浩登和里森的入驻则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上海在国际重量级画廊板块上的缺失。
里森画廊亚洲代表董道兹告诉记者,琥珀大楼的选址“确实是缘分的巧合”,画廊为开设亚洲实体空间已经准备了足够长的时间,当拥有优秀条件的琥珀大楼有合适的空间出现时,画廊立马就做出了决定。
里森并非热衷于在全球广开空间的画廊,其已有逾50年历史,但在此之前仅在伦敦和纽约设有空间。对于在中国开设空间的必要性,董道兹解释道,画廊也是企业,他认为,“任何一家国际企业,不论做什么业务,价值链条中必须有中国这一部分。要做中国的生意,就要有中国的公司,有实体的空间。”
3月22日,里森画廊以“爱是形而上的引力”群展开幕,带来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理查德·朗和宫岛达男等艺术家的佳作。
同一天,贝浩登画廊开幕“索尔·勒维特:墙绘”展览,带来这位美国观念艺术和极简艺术运动标杆人物创作于1980至1990年代的16件绘制于墙上的作品。这也是索尔·勒维特代表性“墙绘”作品在中国的首次集中展示。
一街之隔的外滩美术馆也同期开幕了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雷贝格最新个展“如果你的眼睛不用来看,就会用来哭”,展示了艺术家为美术馆量身定做的数件全新委托作品和大型场域装置。
从早期的M50创意园区和红坊艺术园区到如今的西岸、外滩,上海的艺术聚集区在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也展现出更完整的生态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