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日前正式揭幕“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对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观念艺术家之一——耿建翌(1962-2017)的艺术生涯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回顾。展览将持续至6月11日。
展览延续了UCCA对自“’85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及个案的持续关注,通过横跨艺术家30余年职业生涯各阶段,涵盖绘画、装置、行为与摄影等90余件代表作品,辅以大量纸本文献,全景式展现耿建翌藉由一系列实验性创作对打破艺术边界的持续探索,以及对各类既有艺术形式毫不妥协的挑战,本次展出的很多作品将是首次与北京观众见面。
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凯伦·史密斯与杨振中共同策划,张培力担任特别顾问。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杰出的先锋艺术家,耿建翌的职业生涯始于“’85新潮”——一个标志着艺术与艺术表达反思与创新的时代。1985年,刚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油画系毕业的耿建翌开始在当代艺术圈崭露头角,其毕业创作《灯光下的两个人》(1985)有力地质疑了当时以叙事为创作主旨或首要目的的艺术观,此后他成为“’85新空间”和“池社”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接下来的30余年间,耿建翌不断通过艺术实践积极探寻艺术的意义,尝试打破艺术边界,对艺术的既有形式发起挑战。他往往将简单的日常行为直接挪用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促使观众主动思考艺术的多重意味。耿建翌长期关注艺术语言根目录上的基本问题:怎么观看?怎么证明?怎么规范?怎么阅读?怎么显像?怎么回收?
基于这些问题,他擅于在创作中运用不同的媒介和手法,并重新构想绘画、摄影、录像、装置、行为、印制品、现成品等观念实践的种种可能。
展览标题“他是谁?”源自耿建翌1994年创作,且于本次展出的重要观念性作品。面对错过的来访陌生人,艺术家下意识地问出“他是谁?”,并根据邻居提供的有关“他”的具体样貌线索创作了一组汇集文稿、绘图和照片的观念作品。这件作品恰如引言般反映了耿建翌创作中的诸条线索,即对于个体身份的探索,对日常性的反思,以及将“调查”作为艺术创作的方式。
展览抛出“耿建翌是谁”这个问题,以此为主线呈现耿建翌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不仅强调了他极为多元的艺术方法,也凸显了艺术家探索与寻找答案的独特方式。
本次展览并没有严格以时间线或主题为线索呈现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基于对其创作观念的系统性梳理,将90余件作品大致分为“百分之五十”“早期创作”“暗房工作”“多媒体与装置”“手工书”“‘健康态度’文献”“表格项目”等多个区域。
关于艺术家
耿建翌(1962-2017),1962年生于河南郑州,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定居杭州后,耿建翌先后工作于杭州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作为“’85新潮”重要的一员,耿建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在中国声名鹊起——1986年加入先锋艺术组织“池社”,2008年和2010年分别创建“阿嚏阿嚏”工作组和想象力学实验室,且更为广泛地开展了“月食”“课堂”等实验艺术项目。
耿建翌非常重视构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交流,在有些作品中,他试图将对距离的掌控引入作品,参与或帮助解决观众与作品之间交流障碍的问题,并通过对特定象征的使用挑战和拷问观者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