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几何+数字艺术的深度合作

日前,“物演·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开,本次展览由未来论坛和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

展览邀请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黄笃担任顾问,由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马大为(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五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与陈文令、费俊、李晖、王度、杨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当代艺术家,一对一分组进行联袂创作。

以“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为契机,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许晨阳教授和著名当代艺术家费俊老师就“数学和艺术”的关系进行深入了探讨。

数学和艺术针对的群体  

费俊:我的作品通常是用视觉的方式来表达世界的复杂性,用艺术+科技的方式来探讨身体跟媒体的关系,这里的“媒体”指向的是所有在身体之外由科技构建的人与外界交互的界面,在这样一个媒体高度景观化的时代里出现了很多人类必须面对的新问题,比如“身体缺失”,艺术在今天是否能够帮助人们通过“激活身体”、“重启身体”来应对这些问题?这是我近期创作的核心问题。

《睿·建》APP交互过程 ©某集体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用户们通过手机版的社会化建造游戏“睿·建”来参与“有趣的世界”的建造。

许晨阳:我有一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拿数学来举例,300年前的数学大家基本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的数学只有极小部分圈子里的人可以理解。我觉得数学和艺术都是完全个人化、创造性的领域,那么艺术家希望他的作品被更广泛的人接受吗?

费俊: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心中里有没有观众这样的角度来考虑,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是有的,因为一件视觉作品是需要通过一种凝视而成立,一件艺术作品的“光晕”、“灵光”产生的一瞬间就是因为被别人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所关注,所以说离开这样一个观看的方式它是没有办法独立存在的。当然也有很多艺术家他的工作是非常独立的,并不会为了取悦一个观众而去创作的,但这并不等于观众不存在。

许晨阳:艺术家的观众是只是艺术家群体还是大众?我们数学家做研究也希望别人理解我们的论文,但是我们的目标对象基本上是同行,大多数人写的学术论文不预期有被大众了解。

许晨阳(左)和费俊(右)交流中

费俊:我个人的理解,通常意义上就是指的是大众,而不是指一个特定的群体。

 数学和艺术都是一种语言  

许晨阳:我觉得数学和艺术对我来讲都是一种语言,数学是研究科学的语言,艺术是一种社会和自我表达的语言。

费俊:这个您说的很精准,有价值的艺术也是对语言的贡献。每一个细分的艺术领域都会试图探讨他自己的语言,不断地在迭代。

许晨阳:数学语态也是这样,一个好的语言可能最大的衡量方式有两点: 一是说人们使用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很美的语言,再有就是这套语言确实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二者是交互的。

费俊:你怎么定义什么叫美的数学。

许晨阳:如果一个定理可以描述非常多的客观现象,这样的定理就非常了不起,这是一种美。 另外一种,用修一座大厦来做比喻,用数学语言一层一层往上搭,搭的非常高,这也是一种美。

费俊:您描述的这个美很抽象,不是一个视觉上的美,是一种逻辑的美,是一种非常优雅的东西。您能不能简单的解释一下您的兴趣和研究,我尽量试图去理解。

许晨阳:我研究的大方向就叫代数几何,主要是研究几何形状。世界上的几何形状很复杂的,数学家要研究些几何形状的时候首先要给它一个正确的描述,一般用方程来描述。比如说一个三角形的方程式是X2 + Y2 =Z2,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就需要把这个方程写的越复杂。我们研究由这种方程产生的空间的几何,也通过研究它的几何返过来给你对原来的代数产生一些直觉。

我现在的研究是属于由这种代数方向形成几何产生的一些自然的问题。

费俊:我感觉代数几何是试图去解码或者是解释这个世界,艺术作品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样的,我希望在这一点上找到一种交融的解码方式。

数学和艺术都是很抽象的

许晨阳:有一种可能性咱们可以讨论,我发现数学和艺术有一个特点是特别抽象。我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把数学发展内在逻辑过程中用某种比较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费俊:您谈到语言的问题,让我想到艺术表达的语言也是不断在发展的。在古代,艺术家靠观察和长期的视觉训练记录一个人的形态,而今天我们可以捕捉甚至回溯一个人在一个微妙动态中的变化,所以才拥有了对于时间进行形态化的一种方法。

《时间的形态·京剧》试图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数字媒体的手段,去表达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中所生成的姿态痕迹。

我不知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没有可能用形式比较抽象或者纯粹的语言,用一种数学的方式去解读或者是叫解释一个复杂的世界或者一个具体的东西,这是一个方向;另外一个方向是否能用这样一种所谓的数学或者是代数几何的方式去构建一个东西。两个方向,一个是构建一个东西,一个是用它来去解读一个东西。

许晨阳:构建,比较直观的说,如果给一个方程可能就有对应的几何图像,变化方程几何图像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本身就是对应的。 

费俊:我之前看一些关于您研究领域的一些介绍,里面有一些插图。那些插图其实都是相当于是方程式生成出来的?

许晨阳:对,有的方程的图形是六维的,插图只是我们拿一个平面去把六维截成一个二维的。比如我们把一个球截成一个剖面,这就是用二维截三维,因为维数很高,那些方程式是画不出来的,所以就只能截成维数比较低的东西。

我们通常会拿三维谈几何的直觉来指引我们,最后慢慢几何直觉不再是图像思维,而是对逻辑的一些判断,我们也称之为几何直觉,并不是通常人们想象的视觉的几何。

费俊:这一点数学家思维和艺术家思维非常不一样,艺术家还是一个比较偏视觉形象的一个思维。

许晨阳:我们选择三维的世界,三维世界可以描述成就是三个坐标,如果换成六个坐标就是六维的了,这就是我们思考这个事情。

费俊:其实当时看到生成一些图形,我第一直觉考虑到会不会是合作的一个方向,基于由公式所引发的图形生成,当然可能是有一些变量来影响。

许晨阳:我觉得如果考虑数学跟具体的形态直接的联系,这是最直接的一个联系。

费俊:顺着这个思路,我是特别好奇,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些公式都有可能生成什么样的图形,通过艺术家的直觉。说的再具体一点,有没有可能我们来基于纯数学模型生成动态影像。

您提供了一个原模型,原模型非常抽象、非常基本,是比较纯粹的对一个东西的解释,这个时候我再加入一些复杂世界的数据进去,把一个纯粹的解释与混沌的解释进行杂交,生成一种新的解读,这可能会很有意思。

我们基于这些数据的描述或者是公式几何的描述,接入一些跟人、跟世界相关的数据构成某种数据艺术作品,把抽象的变成一个可感知的东西。我觉得这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合作的一个创新点。

许晨阳: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对话嘉宾简介

许晨阳

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

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

许晨阳,1981年生于中国重庆;200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 János Kollár,从事代数几何研究。2016年获拉马努金奖。2017年获选庞加莱讲座教席,并被选为2018年ICM大会45分钟分组报告人。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

许晨阳教授发展了极为可观的理论和突破性技术,解决了一系列代数几何学中很多不同领域的重要几何问题, 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为代数几何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费俊

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荆州,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费俊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

联合出品:未来论坛、锡纯公益
承办:艺琅国际
开幕时间: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点:中国大饭店一楼会议厅前厅
展览主席:冯仑、武红、李红
策展人:顾振清
顾问:黄笃

艺术组合
(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

卢煜明 (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
杨千 (当代艺术家)

薛其坤 (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王度 (当代艺术家)

潘建伟 (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李晖 (当代艺术家)

许晨阳 (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
×
费俊 (当代艺术家)

马大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陈文令 (当代艺术家)

联合出品
未来论坛

未来论坛是当前中国最具声望的民间科学公益组织,由一群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的科学家、企业家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自成立以来,未来论坛秉承“弘扬科学精神,助力科创兴国”的宏伟使命,全面推动产学研资政融合和大众科普事业发展,矢志作为科学面向公众的“传播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 “对接人”、以民间资本激励科学突破的“推动人”。迄今已凝聚了数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顶尖投资人和卓越产业领袖,是中国唯一的商学跨界的科学公益平台。

锡纯公益

北京市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是根据沈锡纯先生遗愿,由其亲属捐出沈锡纯先生部分作品,并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筹资成立的一个艺术教育类公益基金会,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
本基金会的宗旨是:资助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