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谈民间文艺的时代命题

民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切实加强濒危民艺的抢救与保护,续存母本,丰富存量,也要做好传统工艺的活化与发展。潘鲁生表示,保护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创新是必然,衍生是趋势,要扎根当代生活,为民艺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潘鲁生创作现场

对民间文艺“两创”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次明确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工作方针。这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重要时代命题。

首先从辩证关系上看,我们必须明确,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创新发展是一种必然。文化艺术是创造性的,是活态的,要与时代的需求、人民的需求、生活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融会时代发展的价值导向,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此要进行转化和发展。

以民艺为例,要考虑推进以当代设计观念创新转化传统民艺样式,以当代设计语言创新转化民艺内容,以当代设计创意产业创新转化有关民艺产业,以品牌设计创新转化传统手工艺等代工机制,创造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及美学意义的作品产品,激发创造活力。

进而从工作方法上看,我们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果失去了人民的需要,失去了生活的主题,我想这种转换将是空泛的,此外仅仅从学术层面去推广也是不够的,一定要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生活。

以民间文艺为例,就是要扎根民间生活,关注老百姓需要什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多姿多彩的民艺活动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生产性民间文化资源的转化应用,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与体验经济结合,做好文化富民、文化脱贫。

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

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变迁发展、新陈代谢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要客观地加以认识。比如随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往民间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和传播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经验总结加强了,理论研究加深了,有些内容甚至进入了专业教学体系,这与以往自发的社会传承是有区别的,还有传统的口头文学改变了传播媒介,借助多元化的信息媒介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再比如过去不少传统手工艺具有民俗性,主要应用在民俗活动中,现在可能拓展为家居饰品、礼品纪念品,应用领域、制作领域更加广泛了。文艺具有时代性,我们要立足现实,客观全面去认识。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政协委员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认识文艺培根铸魂的重要意义,把握新时代的文艺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提高文艺的创作质量,做到敬业修德、引领风尚,在文化生态变迁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对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优势

历史上,民间艺术传承主要有三个层面:家庭传承、行业传承和社会传承。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学校教育也成为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体系构成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有助于完善和深化民间艺术的知识理论体系,使过去主要处于经验的、默识的技艺等得到体系化的总结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民间文化艺术自发状态下自生自灭、人亡艺绝的悲剧。

从传承传播影响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有助于扩大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传播范围,使之成为国民素养的组成部分,而不只是专业群体的生计本领。这是学校教育在民艺传承方面的主要优势。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历史上主要传承机制的内在特点,尊重和遵循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

具体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在艺术院校、职业院校的发展。比如在传统工艺领域,要重视设立作坊,作坊既不是工科的实验室,也不是艺术家的工作室,是传承了作坊师承规律和工匠精神的教学空间和模式。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必须通过手的劳作才能深刻体会,学校教育里也要重视经验传承的规律。

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广大乡村,很大程度上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流动以及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变化带来的改变甚至冲击,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价值判断、文化认同以及措施导向等方面做出了定位和部署,提出了乡村文明发展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人们认识乡村的价值,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从“城乡等值”的意义上看,要消除城乡差距的重点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活便利等方面,而非简单地以城市文化模式“同化”农村,不能忽视乡村文化特色和历史积淀。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保护的首先是一个文化的空间、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特色,有助于避免利益驱动下的开发和破坏。乡村振兴战略树立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引导我们从生产生活出发保护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在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根本上说是振兴发展乡村的生产生活。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来说尤其要把握生产生活这个根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空心化”“景观化”。

乡村振兴战略将促进人才、资金流向乡村,将激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文化精英等回归乡村,有助于对空壳空巢的村落进行内容补济,有助于盘活村落文化资源,激活村落文化的活力,提振村落的文化面貌,即促进乡村文明再生发展。

总之,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体现了对乡村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定位、对乡村发展现实的研判和把握以及对未来乡村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既在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更将守护中华民族的乡村文明之根,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人物介绍潘鲁生: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系中国文化名家、中央联系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