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凯:悲观主义者的问题意识

张琪凯一直保持着随时随地用一张纸记录当时感受的习惯,这些手稿已经积累了近30本册子。“手边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记录这样的灵光一现,用咖啡或者茶水,墨汁画出来,转变成视觉化的东西。”

在张琪凯看来这样的“日记”方式为之后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很多装置多媒体的作品经由这些手稿演变而来,即便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学习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过。这也让我想起在艺术家张晓刚的工作室,所见的大量集结成册的手稿,或许这样的工作方法也是卓越的艺术家们勤奋思考、创作的绝佳路径。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会不停的通过艺术实验,去呈现不同状态下出现的奇思妙想。”张琪凯常常被自己的“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通过装置、绘画、综合材料、多媒体的不同方式,不断的提出问题。最近,在张琪凯新作展“凡间物语”在陌斗艺术空间开幕,展出自2016年至2018年跨度三年的18件综合材料作品,作品涉及青铜、大漆、木、陶瓷、金属等等综合媒介。

此次展览的作品延续了艺术家“东方美学”的创作线索,不仅从以往对竹、木、石、瓷等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媒介应用,还在新近开始了大漆介入创作的实践。进入展厅,不难体验到扑面而来的中国诗意,以及蕴含于中国气派中“宁静致远”的哲思。

“东方文化整体气质是内敛、含蓄的。所以作品探讨的也是没有明确指向性的——诗意。往往是对内敛、安静、祥和的含蓄表达。”张琪凯以个人化的方式,把东方意境、文化、审美与西方的创作方法、语言相互融合,建构属于他的艺术语言方法论。

丙申-12 124X124cm 架上综合材料 2017

从作品不难看到,艺术家并没有停留于物性、材质本身的趣味,或关注与“意境”背后的叙事性。而是着眼于“东方美学”的整体呈现。正如艺术家张琪凯所讲:“作品中并没有明确的寓意指向,而是想借助各种物件或古瓷片的呈现与类似古瓷的大面积色块,营造出一种我所期望的优雅与从容。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我给与那些古代的器物自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礼遇。因为,它们让过去的岁月近在咫尺,犹如我们还要举杯欢庆的未来。”

春 2018 木板大漆、青铜、明清瓷片 124x124 cm
夏 2018 木板大漆、青铜、明清瓷片、24k金 124x124 cm
秋 2018 木板大漆,青铜,明清瓷片 124x124 cm
冬 2018木板大漆,青铜,明清瓷片 124x124 cm

贯穿二十年创作的“东方美学”线索

在张琪凯的作品中,力图透过古瓷片或老木板等器物的重组,讨论“东方美学”中时间、记忆、历史、空间,新的多种可能性。而这条创作线索贯穿于他二十年的作品经验之中。

自上世纪90年代在意大利学习工作时期至今的二十年多年间,关于“东方美学”的思考、表达都是张琪凯作品的精神和魂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他的作品有介入社会现实的;有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或关于时间的概念等等。“东方美学”的趣味和思考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腼腆 2001 丝绸 干树叶 玻璃柜 法国
平衡仪 2000 陶瓷观音像 石膏耶稣像 木头 铁
天林 1999 亚麻布 钢丝 等 意大利热那亚杜卡宫
转经筒 2006 木头 铁 不锈钢 奥地利

二十世纪抽象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泼洛克曾声称,自己的创作状态可以进入一种“禅”的境界。西方艺术家从自身文化出发表现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在张琪凯看来往往呈现一种爆发的强烈趣味和状态,但在他看来东方文化是内敛、安静、祥和、含蓄的。

丙申-8 102.190cm 架上综合材料 2016

“我的作品从观念、形式都是个人化的语言贯穿其中,对各种材料组合的方式;对材料之间穿插的关系方式;从色彩关系的组合方式,我所有作品里没有鲜艳的色彩,通常都是比较简单的几块单色,基本是中性色表达。”在张琪凯的架上作品和装置作品的创作中,都在力图以巧妙的方式,寻求完美的结合,而不是一种固化空洞的形式主义和固化的概念。

丙申-3 124.124cm 架上综合材料 2016

保持着“新鲜”度的创作试验

张琪凯对固化概念的警惕和形式语言的实验性状态,亦如“东方美学”这条主线贯穿于创作始终,因此,也常常看到他的作品总保持着“新鲜”度。

在2017年张琪凯展出了多媒体装置《360度》,策展人张子康对作品的阐述中提及:在试图阐释当下世界格局的某种状态。十几台电视机滚动播出不同媒体的新闻播报,360度随机转动的麦克风话筒,短暂地停留在某一电视机前,把这一电视机所播放的内容声音放大,以此,在给予话语权的同时,又迅速强行剥夺了话语权。

张琪凯 《360度》 2017

后殖民主义认为,当今语言已不仅仅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是体现了某种权力结构,通过对话语权的控制来实现对观念、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输出。后现代主义更是强调观念、知识、意识形态等的言语表达在社会及权力组成方面的作用。作品《360度》正是以简洁明确而又反讽的方式,暗喻了当下国际环境中,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状态。作品中,艺术家把话语权的安排与当今世界话语权的组成状态相左,由于作品中话筒的随机性,颠覆了任何单方面话语权的统治地位,在360度全方位系统循环状态下,取缔了一切强制与独享的主导因素,各个语种的发声与失声在这里变成了偶然,从而改变了主流话语权与边缘话语权的区别,同时,削弱了强势地位和弱势地位之间的差距,彻底解构了现今的权力秩序。

艺术家在作品中延续了一贯的“现成品”的运用方式,而物品原来的属性和意义被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艺术意义所取代,现代信息的媒体播报形式之一——电视机,被置于座椅上,这种“物体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延伸了思维的想象空间。

张琪凯 《扩音器》多媒体装置

作品《扩音器》,暗喻了当下时局的荒诞,往复摆动的麦克风将两台电视机中播报的内容,间歇性的放大。暂短放大的声音,已失去了原本内容的含义,成为无意义的杂音。真正的内容无从知晓,或压根就不存在。

在张琪凯的作品《运载》中,他把中国传统运输工具——船,与现代客运工具——地铁, 联系在一起。他在一条旧船里排列满了电视机,貌似运输货物,屏幕中分别播放着巴黎、米兰、伦敦、北京、上海、香港等各大城市中地铁乘客的图像,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乘客象是被动地被运往一个不知名的目的地。

张琪凯 《运载》(局部) 2008

镜头聚焦于面部,突出表现了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征: 几乎毫无神态的目光与几乎保持不动的坐姿,呈现出一种环境中的“无区域性”及心理上的 “无时间性”, 同时伴随这个“无个性旅途”录像画面的是艺术家通过电脑制作的类似列车运行的混合音响.

张琪凯的多媒体装置作品《运载》以富有诗意的图像作为形式,而以社会现实作为内容,表现了世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乘客不由自主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使自身的民族文化特性降为极点。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问题意识

因此,张琪凯身边的一些朋友,会觉得他是一个有悲观主义色彩的人。所谓悲观主义色彩,是张琪凯总对事物表象之下的内在原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问题,甚至是对背后负面因素的提问。“这也正是刺激我去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我的创作内容、语言、方式。因此,这是很积极的,反而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应该对现实生活的这个世界提出问题。而且艺术家要保持敏感度和创作的活力,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通过我的一种语言方式提出问题,或者为其他人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路径。”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