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价格在1000万到一亿美元区间的绘画来说,已经有不少围绕私洽交易的安全性与灵活度的争论,以及不经过询价就无法得知价格这一现状带来的问题。在伸手数得清楚的这一藏家层级中,人际关系往往比十万一百万的零头来得重要,且他们往往已经是画廊的回头客。然而事实上,以上情形只是艺术市场的冰山一角,此类操作并不适用于金字塔顶端之下的那绝大部分市场,贸然地将此种情形视为常规只会对整个艺术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正如我在上一篇专栏里讨论的,假如想要拓展藏家群体,公开艺术品价格,让潜在买家免于被迫询价的尴尬是艺术界最容易做到的改变。但公开价格其实还能增加现有买家的活跃度,且有助于改善超级画廊和明星艺术家垄断销售的现状。在本文中,我将结合经济理论和 Artsy 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
公开价格的匮乏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对卖家来说,他们自然对自己所售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了如指掌,掌握这些信息便让他们轻易占了上风。但买家与卖家之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显示出对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学家乔治·A. 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1970年发表的论文《“柠檬”的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中,他从多个不同的市场内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入手(包括二手车市场),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
阿克洛夫的研究表明,在质量参差不齐的市场内,信息不对称在最糟糕的情形下可能让一些原本愿意以某一价格交易的买家退缩。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会把买家推向“名牌”产品,即便那些名牌可能和买家真正的品位与喜好并不相符。
任何对藏家行为有几年观察经验的人都能识别出普遍存在于艺术市场的这第二种现象。买家倾向于从收藏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作品开始,比如沃霍尔、毕加索、巴斯奎特和 KAWS,不论是被少数幸运儿收入囊中的原版,还是发行量更大的版画。且不论这些作品价格是否可知,这些作品数量众多的库存,加上购买有名艺术家带来的心理安全感,两种因素共同为明星艺术家和其作品价格构建信心基础——即便从个人品位的角度来讲,藏家真正偏爱的或许是另一位艺术家。
借用阿克洛夫对连锁餐厅的类比,身处此种情形下的艺术家有点像是 Applebee 餐厅的汉堡。他解释道:“至少在美国,这些餐厅最常见于城乡结合部的高速公路上。顾客很少是本地人。原因是这些著名连锁店的汉堡往往比随便一间当地餐厅的汉堡更优质;与此同时,真正了解这个地区的当地顾客则通常会光顾他偏爱的餐厅。”
买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彻底退出,是个不那么明显的潜在作用,但 Artsy 的询价和销售数据揭示出了这一现象。我们查看了去年 Artsy 平台上从询价到购买的相对转换率(在那期间,Artsy 平台上传的作品有近三分之二都有公开标价)。为了控制艺术品整体需求之间的差别,我们通过专门的算法将艺术品进行过滤,最后只比较具有相同交易特性的作品。同时,我们还对画廊没有公开或私下出示价格的作品(大约占作品总数的18%)样本进行控制。
在所有作品中,有公开标价的作品从接收询价到达成交易的转换率是未标价作品的四到九倍之多。公开标价的作品所收到的询价占总询价次数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画廊能够把许多原本可能浪费在落空交易上的时间用来培养和藏家与策展人的关系、支持艺术家或是策划优质的展览。
这种机会成本对于时间和资源更加有限的小型画廊的潜在影响更加不容小觑。即便假定初级销售人员掌握所有能够回答买家询价的信息,每次询价从沟通背景信息到生成深思熟虑的回复需要花费大约十分钟,那么一家不公开标价的画廊需要花费一个员工时,才能完成默认公开标价的画廊只需1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
平均来看,默认公开标价的画廊对上传的每件类似作品都会达成更多销售。对可供出售的作品样本数量进行进一步的控制,我们发现,对于在其他最容易影响需求量的前三个因素中(比如艺术家的相对受欢迎程度和作品的媒介与尺寸),一件标价的上传作品出售的可能性大约是隐藏标价作品的2到6倍之高。影响需求量的最末尾两个因素从上传到售出的转化率则很难下定论,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此两个层级中的艺术品种类和需求往往更多变。
正如阿克洛夫的论文假设的那样,数据表明,当作品价格不明时,有些藏家尽管有意向购买却并没有迈出询价这一步。这意味着画廊仓库中那些需要消耗成本来维护的作品,假如公开了价格,本可能会轻易售出;这意味着艺术家本可能赚到更多钱来用来进一步投入创作;这意味着有些藏家本可能有机会把心爱的艺术品带回家。
更重要的是,减少信息不对称能够为不那么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和作品牵动更多需求,因此,更多公开的价格能够帮助构建一个更大的艺术生态系统,发掘出更多优秀艺术家。
这听上去比作为那百分之一的人收到邮件价格列表更振奋人心。毕竟这年头谁还嫌邮件少呢?
作者:Alexander 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