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作为艺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始终在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沟通的桥梁,也承载见证了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修复师等美术工作者的成长。今天,关于美术馆各个维度的讨论和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上海市政府去年颁布首个省级美术馆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最近,第十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也首次将批评的视角转向艺术机构。这一切是因为,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够规范和完善,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美术事业却早已被纳入全球性的美术评价话语之中,美术馆等学术机构对于形成中国独立的美术话语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批评家对美术馆介入仍不足
从20世纪初以来,在西方艺术批判浪潮冲击下,艺术界对于艺术和艺术机构的认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界限日益被打破。而在中国,具有现代意义层面的艺术机构出现要比西方晚,并且是在结合自身诉求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设起来的。这就使得中国的艺术机构相对于西方的情形要更为复杂。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指出,中国的美术馆学研究系统起步较晚,研究的理论系统及方法学、管理学等方面尚未深入完善,远远没有达到博物馆的系统化与规范化。而在中国语境下美术馆建设的独特性,也使得我们不能直接套用西方博物馆学中的内容。他表示,中国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新美术馆学,包括从学科内部关注“人”作为主体的问题、多向度的“空间”问题,以及制度批判与权力反思的问题。“如今,关于美术馆建设的很多方面远没有达到制度化阶段,我们要对这样的制度现状进行反思,在建构中反思。因为艺术体制在人的心中,由人来体现和执行。”王璜生说。
批评家李旭指出,在资本介入下,对非营利机构的批评存在着“尺度”问题,他认为,很多时候非营利机构不能容忍真正的批评,隔靴搔痒可以,但真刀真枪往往是不允许的。“还有批评写写作不应该是有人约稿了才去写,而是有义务去对各类展览进行批评,进行自由的发声。例如,当下很多在美术馆举办的具有明确商业营利目的的展览,犹如一个被精致包装的马戏场,其中涉及很多问题,值得批评家关注和介入。”
公立与非公立不是本质区别
公立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不同的运行方式确实给各自的工作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公立美术馆拥有着无可替代的资源、持续性的稳定发展,以及较为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公众基础与品牌影响力。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去年他们做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时得到了很多民间力量的赞助,也是因为公立美术馆优秀的公众基础和这个展览品牌自身的影响力。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在第十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上发言称,公立美术馆的馆藏与未来的艺术史写作是一体的。能够进入公立美术馆的馆藏,意味着它可以被研究、被书写,可以进入国家文物的编目,是一个有序的收藏。并且,公立美术馆往往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藏作品,甚至是被无偿捐赠。“这可能是民营馆所不能实现的,因此,公立美术馆将来要更注重在馆藏和研究的关系上继续发挥这样的优势,我们责无旁贷。”她说。
既有公立美术馆经验,又在民营美术馆任职的评论家鲁虹表示,民营美术馆的企业化管理方式,对人才培养和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有益,他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不同的岗位和付出来定工资标准,比如用高薪留住优秀员工,但在公立美术馆内却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公立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各有长处,也各有短板,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当下的一些实例也证明,如果能促使它们进行更多更好的合作,各自发挥所长,也就能为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所言,这些美术馆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好与不好的关键还是在于人。
美术馆不能迷信“流量”
伴随着中国的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的多元化,也为策展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现在很多民营美术馆举办的新型展览,常常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而成为“网红展”,于是,有人认为公立美术馆也应该策划或引进这样的展览,这样才能为美术馆带来流量和声名,才能不落后于这个时代。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当美术馆把策展选择、评判标准过多倾向于流量时,很有可能在迎合受众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己的学术品牌意识。从营销策略上来说,应该是成功的,但美术馆毕竟还是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机构,美术馆人更应该思考,今天的美术馆能给大众提供什么?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就呼吁美术馆人不要轻易向媒体、流量妥协,反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更要坚持一些东西,比如坚守学术高地,保持对于学术前沿的敏感等,去思考整合这些矛盾而不是盲目借鉴。
由此,一些学者提出当下除了美术馆人要坚持学术自律以外,还应当努力建立起学术共同体。这个学术共同体,包括策展人制度的建立。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认为,在今天中国的语境下,构建一个策展人理论体系非常重要。他说:“策展人的实践与美术史书写有一种深层次的联系。如果没有策展机制,没有学术共同体,就相当于这些行为没有一个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再去讨论别的都没有意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表示,美术馆在美术史建构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因此,做学术研究很重要,但另一方面,美术馆也是美术与公众对话交流的中介,这就要求策展人考虑得更多,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的。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美术馆,其运行和经营都会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约束,但是,相关从业者或许可以思考,如何在这种约束中寻找到合适的方式,将其自身的活力散发出来,尤其是美术馆、策展人与公众三者之间,应形成三角共生关系,才能为推动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李亦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