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俊:我执于情感和焦虑的计算

【编者按】日前,“物演——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在中国大饭店开幕。展览由未来论坛和锡纯公益联合出品。由策展人顾振清策展,策展人黄笃担任顾问。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马大为(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为序)五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与陈文令、费俊、李晖、王度、杨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当代艺术家,一对一分组进行联袂创作。经过七个月的筹备和创作,五件全新作品实现了真正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结合,有互相激荡、有思维的交叉。

费俊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教授,媒体艺术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作为新媒体艺术家,近年来活跃于新媒体艺术展最前沿,参与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以交互艺术作品“睿·寻”以及“有趣的世界”对双年展的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进行着回应,通过构建平台邀请人们来讨论这个有意思的“时代话题”。此次费俊与科学家的首次跨界合作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并延伸出怎样的未来创作思路?《中国美术报》特邀艺术家费俊进行专访。

参展作品概述:

“情绪几何”互动装置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合作的一个艺术项目的实验成果,邀请观众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由代数几何公式生成并通过3D打印的几何模型,触摸的感受会通过心电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下来,并和所触摸模型的数据混合在一起,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新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书写在黑板上。

艺术与数学都是解释世界的语言

记者:费老师,您好。此次“物演——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是您和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首次跨界合作的一个艺术项目,给我们呈现了“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请从理念上讲讲您是如何考量艺术和数学的合作?

费俊:这次展览正好是作为未来科学大奖的一部分,邀请了五位艺术家和五位曾经获得过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家配对,给我配对的是一位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和一个数学家合作。许晨阳所从事的领域其实是非常抽象的,称之为双有理代数几何。对于一个以视觉思维为主导的艺术家来说,并不容易理解他在做什么,我也是做了大量的功课。

简单地说,它其实试图用这世界上最极简的语言,也就是公式化方式描绘各种复杂的几何形态,去解释复杂世界的形态。在我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就试图理解他研究的领域是什么,但实际上发现很难理解。数学中的维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有一点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许老师一直强调的,数学对他来说是一种语言,一种解释这个世界的语言,一个数学家最高的追求是能够在数学这样一个作为解释性的语言方面作出一些贡献。诚然,艺术家最高的境界追求也是能够创建留在美术史上的视觉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和数学有相通性。

费俊现场向观众讲述《情绪几何》

艺术是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

记者:作为两种不同的抽象思维,艺术与代数几何分别在这件作品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费俊:代数几何是绝对抽象的,它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却不需要物理世界来验证它的存在。两个点构成的一根线只有当我们不去试图用任何媒介来进行视觉化的时候,这根线才是数学语言里描述的一根二维的线,即使我们可以找 

到世界上最光滑的表面,再用世界上最细的笔在这个表面来画一根最光滑的线,当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时,看到的依然会是一根粗糙不平的、沾染了尘世肌理的线。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性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

“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和混沌的个体生理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并不打算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生理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在展览现场的《情绪几何》

“情绪几何”聚焦于无法被准确计算的“情绪”

记者:“情绪”是充满了主观变数的一个概念,具体来说,您的作品是如何通过艺术和数学的通融来完成个体情绪的展现?

费俊:我不痴迷于这个世界的物质性,但痴迷于在我的创作中运用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物质性来进行表达。所以我就想到世界上最难琢磨的、最复杂的东西,无外乎就是情绪和情感,它最难被计算和概括。于是我产生了情绪几何这么一个想法,就是我用这种最不可控的“情绪”数据来影响由几何数学家所创建的纯粹的几何形态,看它能够交织出什么?或者生产出什么新的几何形态?这就是初期我们达成的第一个共识。

第二个共识是在了解数学家工作的过程中,他有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我问他数学家平日是如何工作的?他说他们的工作方式,很像是在一个黑房间中摸东西。他们不依赖于视觉经验工作,某种意义上视觉经验恰恰成为他们思维的障碍。这点跟艺术家非常不一样。他给我描绘了这样一个非常虚空的、纯粹的、暗黑的摸索感,特别迷人,也特别有诗意。所以也促成后来我的作品中有一个暗箱。我希望人们不是通过视觉方式去看或去理解几何,而是用自己的触觉触摸一个几何。在触摸的过程中,这个作品会自动的采集一些情绪数据,基于人的心率、波长和节奏,推算出每个人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以及气质类型。

现场观众在暗箱中试图去触摸里面的几个几何形态的时候,发现分别是一个立方体、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球体。那么当你知道触摸的这种最基本的几何形态的时候,你的数据被实时采集下来,然后我们会基于算法给你首先匹配一个气质类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圆球体代表的是一种相对比较活跃的气质,立方体代表的是不太活跃的几乎比较静止状态的一个气质。圆锥体正好属于中间状态,所以算法会给每个人匹配一个几何形态,再结合你情绪的活跃度、激烈程度,为你实时生成一个几何图形,这个图形最终通过一个粉笔打印机器在黑板上描绘出来。

观众现场互动

未来创作更关注于人自身

记者:这次您与数学家的跨界合作,对于您未来创作的启发是什么?

费俊:此次展览作品对人的情感和焦虑的计算,以及它的呈现方式,我是有持续的兴趣的。这次跨界合作触发了我之前一直埋在脑海里的一个想法,当今社会的艺术家为什么不去画一个风景,而是去表达一个人的焦虑?因为我觉得它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风景了,不得不承认我们进入到一个焦虑的社会。无论你在哪个阶层,或者你在什么样的职业和生存状态,这都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如果再有机会和类似于医生、企业家等合作,我会把这个想法继续深入下去,就是怎么样去理解人。我们对外太空已经开始了解了很多,但对自己的了解还是少之甚少。一方面,我们的科技很发达,但另一方面,我们真正对于自我的关注和认知还非常有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