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馆扩建后重新开放

扩建后的香港艺术馆

历时4年的闭馆修缮扩建,香港艺术馆于11月30日重新对外开放。

据悉,此次重新对外开放的香港艺术馆不仅在建筑外观设计及展陈空间上做了全新的升级,还将同时举办“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展”、“小题大作——香港艺术馆的故事”等11项重量级展览。 展出作品中,作于于约1816年的《香港仔附近的瀑布》水彩画所绘是现今香港岛香港仔区的瀑布湾,这幅水彩画据称是香港最早的图像记录之一。

“重开后的展览重在展示中国书画、香港艺术、现当代艺术等领域精品。”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说,“艺术馆的扩建是馆史上重要的一章,我们也希望借此重要时刻和观众一起回望过去,与大家一同重新认识艺术馆和属于香港的重要珍藏,诉说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香港艺术馆于1962年建立,最初设于香港大会堂高座。1991年新展馆在位于香港尖沙咀海旁落成。2005年2月5日至4月10日期间,香港艺术馆展出共四十八幅来自法国的奥塞博物馆及法国其他美术馆珍藏的印象派大师的名画,参观人数为历年之冠。

四年翻新,展览空间达一万平方米

作为香港文化内涵的重要指标,香港艺术馆一直为丰富香港艺术氛围、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努力。据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此前撰文介绍,香港艺术馆是香港第一所公营美术馆,前身为1962年成立的大会堂美术博物馆,原址位于港岛中环大会堂高座顶三层,建馆之初,馆藏由历史文物及艺术品组成。1975年,博物馆拆分为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1991年,艺术馆迁入九龙尖沙咀海旁现址,展览空间由1000平方米增至7000平方米。迁往现址20多年后,于2015年8月关闭,进行扩建及翻新工程。

香港艺术馆此次重新开放将呈现诸多重磅展品,其中,“小题大作——香港艺术馆的故事”展览精选了吴冠中《双燕》、威廉·哈维《香港仔附近的瀑布》、吕寿琨《禅画》、吴之璠的浅浮雕丁山射雁图笔筒等馆藏藏品,展现香港艺术馆成立50多年来逐步建立的涵盖中国书画、中国文物、外销艺术等范畴的丰富收藏。

据悉,翻新工程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筑署承造,除了覆盖旧有的外墙瓷砖,更拼凑出波浪图案,与大楼前临的维多利亚港互相呼应,令坐落于海滨的艺术馆更显眼,与毗邻的香港文化中心各显特色。全新的新翼设有9米高的别馆展厅,专门展示巨型当代艺术品,经扩建的顶层另有两个楼底特高的展厅,可提供更大空间展出委约和借展艺术品。扩建后的艺术馆展览空间增加约四成,达到约1万平方米,展厅从7个增至12个,包括两个新设的展厅“吴冠中艺术厅”和“至乐楼藏中国书画馆”,重开后将展示这两项国际知名的捐赠。

呈现藏品与艺术馆故事

据莫家咏介绍,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公营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的收藏和展览策略反映了香港作为国际都会的文化系谱与承传,“我们守护超过17000项艺术珍品,四大馆藏核心包括中国书画、中国文物、外销艺术、现代及香港艺术。在策展上,我们比照古今与中西,演绎多元万象的艺术世界,期望以香港视点提供新的角度来欣赏传统,开拓新的体验和文化涵养,让艺术联结生活。艺术馆将继续强化四大馆藏的研究及推广,同时,以逾半个世纪不断积累的馆藏,追溯香港艺术家不同时代的创作故事,以寻找香港艺术的历史脉络。”

展览“小题大作──香港艺术馆的故事”中,由香港艺术馆多位馆长从四大馆藏,即外销艺术、中国书画、中国文物、现代及香港艺术中,精挑细选29组展品。策展概念是探索每件藏品看似琐碎平凡的一个细节或元素,发掘蕴藏其中不为人知的不凡事,例如个别馆藏的优秀之处,馆长与个别收藏家、艺术家的情谊,或某件观众不熟悉的藏品所承载的香港故事。

以《香港仔附近的瀑布》而言,这幅水彩画看来平平无奇,构图十分简单,但其实大有来头:奇勒 · 亚保(Clarke Abel)所著《1816和1817年在中国内地旅行与往返航行记事》(Narrative of a 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andof a Voyage to and from that Country in the Years 1816 and 1817)一书,载有以本画为蓝本的版画插图。该书叙述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勋爵(William Amherst,1773—1857)率领贸易代表团来华的事迹。

从书中记述可查考出这幅水彩画所画的是香港一处重要地点。使节船队曾在香港南丫岛东北部水域短暂泊碇。这是外国船舶前往中国航程中首个锚点,附近的香港岛西南部有一道瀑布,是船队继续北上之前重要的水源补充地,香港亦因画中这道水源为世所识。画中的地方是现今香港岛香港仔区的瀑布湾。这幅水彩画相信是香港最早的图像记录之一,绘于世界尚未认识香港的年代。

这幅画作来自艺术馆的外销艺术馆藏,原为塞耶(Geoffrey Robley Sayer,1887—1962)的藏品。塞耶于1911至1938年在香港政府先后担任多个官职,同时亦是历史学家,曾撰写两本关于香港历史的书籍。他积极收藏中国外销画。外销画是18及19世纪华南地区生活面貌和历史的见证。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政府计划筹建一所博物馆,并开始建立馆藏,1951年购得塞耶氏的私人珍藏。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香港政府手中的中国外销艺术藏品已十分丰富,其中包括香港显赫商人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1846—1926)和何东爵士(Sir Robert Ho Tung,1862—1956)的捐赠。艺术馆的前身大会堂美术博物馆于1962年3月2日正式开幕,这批外销画就是建馆时最早的藏品。时至今日,香港艺术馆仍是全球少数珍藏一流中国外销画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日后将重点介绍馆藏,诉说我们的故事,展品当然少不了这幅别具意义的水彩画。

除了艺术品和艺术创作,香港艺术馆也承传了收藏界的涵养和功业,中国文物藏品逾半(超过2500件)均由香港收藏家捐赠,藏品的质量体现了本地收藏界为人称誉的识见、品位、热诚及慷慨。馆方特别挑选展出一件来自本地收藏界巨擘的经典藏品。

竹刻素来是文人雅士喜爱的艺术,这件笔筒来自叶义医生(1921—1984)捐赠的一批竹刻作品。叶医生是国际知名收藏家组织敏求精舍的创会会员之一,亦是香港东方陶瓷学会的成员。他热爱中国文物,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藏珍品,收藏兴趣广泛,但对竹刻艺术特别钟情,在相关的研究领域深具影响力。知名学者王世襄(1914—2009)认为叶氏的竹刻珍藏于20世纪70年代已在世界排首位。叶医生离世后,家人遵其遗愿将200件竹刻捐赠予香港艺术馆,艺术馆也因而承传了全球最丰富和具代表性的中国竹刻珍藏之一。

据中新社报道,今年适逢吴冠中诞辰100周年,香港艺术馆特别设有“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展”,从馆藏和私人收藏中精选超过100项吴冠中画作和相关展品,回顾吴冠中中西融合的艺术历程与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此外,“原典变奏——香港视点”展览通过“14位香港艺术家x14件精选馆藏”的对话形式,寻找新的创作可能,讲述香港的成长故事;“香港经验·香港实验”则是通过构思新的主题展览,激发艺术家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去探索香港艺术。

据悉,11项展览中还包括“观景·景观:从泰纳到霍尼克”“公私两全——中国文物馆藏与捐赠”等重点展览。观众可提前在网上预约购票或现场登记入内参观。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