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像”与“不像”曾经是价值品评的重要尺度。在经历了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的肆虐后,传统的评价尺度渐渐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然而,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像”与“不像”的论调依然不绝于耳。词语运转的语境俨然翻天覆地,在艺术评价尺度嬗变的场域下,它们的指向是否真的形同陌路?
冷军《小唐》油画 2007年
“像”与“不像”,时代场域的应景之物
传统绘画时代,画面对客观实在的再现程度,无疑是衡量艺术的重要尺度。从表象上来看,这是由绘画自主建立起的规范,背后隐匿的则是人类自身的观看方式。从油画诞生之时,它所昭示的就远远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承担了开拓人类视觉表达场域的全新使命,“像”与“不像”的品评尺度无非是应景之物。
艺术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有其特定服务的阶级和所属的意识形态。在历史的演进中,油画一度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当美第奇家族名垂艺术赞助史,他们的财富指数同样也为历史铭记。当历史赞誉美第奇家族家族的功绩时,他们的艺术趣味也为时代吸纳。所以,终究还是阶级定义了艺术,定义了艺术的价值尺度。
油画的记实功能是它作为财富象征的重要支撑。艺术家凭借技艺,捕捉客观对象的质感与肌理,画中描摹的对象犹如真实的物件,在游离于现实世界的二维平面中建构起一个“真实”的场景,进一步强化委托人的所得和所有。因此,越来越多的委托人希冀用油画的视觉表达方式,将短暂的现世境况转化为永恒的图画。这是属于他们的观看方式,却又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间营造起特定的视觉场域,艺术家也在不经意间被左右了趣味,他们在理性的驱使下研磨绘画技法,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语言。在委托人和艺术家的相互渲染下,一种艺术品评的价值尺度随之建立,“像”与“不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最直观的评议语言。
尼德兰境内的艺术家扬·凡·艾克,正在用细腻精致的笔触为阿尔诺芬尼夫妇画像。艺术家的每一次落笔似乎都反复经过理性的考量,从人物面庞的肌理到华服上的褶皱,从周遭装饰物的质感到宠物身体的毛发,悉数呈现在画布上。令人惊叹的是,艺术家连镜面中映射的场景也如实描绘了出来。这一切似乎在宣示,现实世界已经被成功复刻进了图画,并且获得了坚实的力量。
自然科学正在达·芬奇的护航下大举入侵绘画,解剖、透视在艺术的场域获得全面胜利。《蒙娜丽莎》是这个时代令人称奇的作品,人物的坐姿、面部结构、画面色彩无一不贯彻着自然科学的宗旨。绘画技艺经由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沐浴获得长足的进步,在时代的价值尺度面前,技艺的演进终究还是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个世界。
维米尔《画家与模特儿》油画 1666年
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透视、光影、色彩等技艺一路高歌猛进,具象绘画的发展再一次跃上高峰。寄居在代尔夫特的艺术家维米尔,秉承时代的价值尺度,亦不负赞助人的委托,经由他妙笔挥动的油画成功履行了绘画的使命。维米尔创作的《画家与模特儿》《读信的蓝衣少女》《军人与微笑的女郎》等作品,象征财富的地理图被巧妙地布局在画面中。这些油画作品展现了绘画对象的财富地位,并且将他们的生活状态铭刻在视觉经验中。
时代环境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绘画形态,时代渴求具象的二维画面,因而,“像”与“不像”成为品评艺术家作品最主要的价值尺度。“像”,意味着无限接近客观对象,画作犹如现实世界的复制品。“不像”,指向的则是与客观实在相悖的画面,然而在绘画扮演记实媒介的场域下,此类视觉表达方式始终未能占据主流。
新的视觉艺术崛起
视觉场域骤变,品评尺度演进
20世纪,绘画在视觉场域的发展陡然骤变。这缘起于一件新技术的问世——照相法。1839年,法国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公开宣布,达盖尔式照相法及照相机正式发明,为人类迈入全新的视觉表达场域埋下伏笔。此后,人类不断改进照相法,逐渐找到较为理想的影像记录方式。绘画的记实功能被同步剥夺,人类的观看方式再度引发新陈代谢,具象油画开始裂变,各种新艺术逐渐崛起,“像”与“不像”的论调持续湮没。
照相法问世初期,绘画尚能在视觉场域捍卫“故土”。人类的观看方式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也呈现了绘画表达的多样性,因此绘画暂时抵御了照相技术的威胁。19世纪末,后印象派的艺术家们率先嗅到时代气味,在绘画的记实功能尚未被摄影全面取代前,他们主动放弃描摹客观对象的实体,转而强调经由绘画表达人的主观情感。
时代前进的脚步印证了后印象派的推断。20世纪初,摄影成为人类记录视觉印象的主要途径,一项新型艺术门类随之崛起。彼时的摄影技术,不仅强烈威胁到绘画原先存立的场域,而且大大扩展艺术的范围。绘画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技术、新艺术,绘画在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
先驱们在绘画衰微的时代局势下,沿着后印象派撕开的口子“阔步前行”。立体主义否定观察事物的单一视点,将多重视点下理解的三维空间进行平面分割,酝酿出饱含几何形式的美感,向传统绘画发起强有力的挑战。表现主义放弃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转而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在一例例扭曲变形的客观形态的烘托下,营造出荒诞离奇的画面效果……绘画的革命效应仍在持续发酵,后起的艺术家们彻底摆脱传统绘画的泥沼并结出丰硕的果实,而原有的品评尺度也近乎成为戏谑又荒唐的存在。
尤其是经由绘画裂变催生的各种现代主义,彻底颠覆传统艺术的观念。开启现代主义大门的艺术先锋马塞尔·杜尚,他率先表示放弃绘画,将写有“R.mutt”字样的小便池送进沙龙,诠释着反理性、反教条的艺术理念。在当时的艺术语境下,杜尚仍属前卫新潮,尔后时代顺势吸纳了他的理念,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选择放弃绘画,从此非绘画的创作铺天盖地,甚至抢夺了绘画固有的艺术领地。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系列》丝网版画 1967年
绘画在外部侵袭与内部革新的交互作用下,不可扭转地陷入边缘境地。当机械复制时代来临,艺术的形态与功能再度发生骤变,谈论“像”与“不像”的场域彻底崩塌。经由机械复制开启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建构起全新的视觉文化。由此催生的每一件复制品必然是一样的,完全不存在“像”与“不像”的争论。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也许现在这个时代……图像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此时的绘画,或许只有背离传统、丢弃固有的品评尺度才能谋得一线生机。在时代的催促下,绘画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进入空前自由的时期。尤其是当代艺术纵横的今日,艺术的生命图景呈多元化之势。这是绘画在时代变迁下作出的自觉选择。
绘画的生态环境不复往昔,原有的品评尺度彻底颠覆,“像”与“不像”的话语多数只存在于传统绘画的评价场域。或许偶有复兴,然而在价值语境嬗变的背景下,当代绘画所指的“像”与“不像”,与传统绘画表达的内涵与深意早已南辕北辙。坚守传统绘画阵地的群体,亦只剩下对往昔的追慕。复制客观现实的超写实绘画,所采用的亦非纯粹的绘画视角,它们归属当代视觉艺术的探索范畴。
作者:许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