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与赞助人

为市场,就用出色的技术画画;为自我,就用独立的灵魂画画。

客户向画家订画,画出来客户觉得不如意的事儿,是常有的。

19世纪的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擅长画风景,朋友费舍尔给他揽了个生意,画《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买主看画后大为赞赏,但有个小小的意见,希望将背景的乌云改一下,毕竟人们都喜欢晴空万里的日子。康斯太勃尔不高兴了,把画往画室一丢,不予理睬。

过了一年,客户弱弱地写了封信问:我那画怎么样啊?要不我出路费您再来教堂看看?为了表示诚意还先付了一部分画资。康同学心想这人不懂艺术啊!这地方就得有这片乌云,要不然就不协调了。你不懂,我就教教你懂。于是他把画拿到了展览会上,一时好评如潮。

康斯太勃尔把这些好评写了一封信,把画原封不动寄了过去。很快,画又被寄了回来。买主也有小脾气啊,我出钱怎么就不能买个称心?改!

想挣钱就得改,干活不随主,纯粹二百五嘛。康同学只能硬着头皮答应改,可是画没改完买主就离世了。

是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似乎都挺冤。卖主出钱想要个称心,没错吧?画家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也没错。要知道,康同学为了画好云朵,曾经像气象学家一样专门研究过云的形态和变化,下过功夫的,你说改就改啊!

这个问题的焦点就在于,画是不是商品?是商品,那评价商品的标准是什么?是艺术家满意为标准,还是以客户的满意为标准?这毕竟不是卖菜,缺斤短两,假冒伪劣,有争议,市场的监管人员就给断案了。

聪明的客户,知道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比不上艺术家,有不满意之处,画家给个合理的解释,大多也就从了。关于订件,作者最怕的是买主一脸阴沉地反问:你看怎么样?于是,作者必感心虚,越发仔细审视,小心收拾,直到自己都找不到问题,再小心翼翼地说:我看可以吧。这时买主一句话云开雾散:我也不懂,你是行家,你说行就行了。

聪明的画家当然也知道怎样对待外行。米开朗基罗完成雕塑《大卫》,来验收的官员说鼻子有点大,老米看了看说:是有点大。于是爬上架子,一顿操作猛如虎,落下一地石渣土。官员端详了一番说:嗯,可以了。其实,老米只是抓了一把石渣上去煞有介事地比划了一通而已,什么也没动。

画家不容易。

订件不满意,最著名的公案是伦勃朗的《夜巡》。伦勃朗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作品,可东家不满意,要求退款。伦勃朗肯定不能答应,我这是打破陈规、惊世骇俗啊!于是他被告上法庭,受到多方攻击,名誉大损。或许有巧合,但他的确从此生活一落千丈,直到穷困潦倒。

大师就是大师。在其后没订单、没钱请模特的日子里,他画了很多属于自己、属于艺术的作品,技术更好,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刻画更为丰富,更有深度。

从“制作”成了真正的艺术家。

幸耶?不幸耶?说其幸,作品在,钱没了。不是因为作品差,反倒是因为太伟大。那么一个天才画家,出道即是巅峰,富有过,风光过,最后却只有一腔凄凉。说不幸,却是在生活的低谷实现了艺术的跨越,在世界美术史百世留芳。

画家与东家,到底是谁养了谁?没画家,东家收藏啥?没东家,画家靠啥活?这就像讨论先有鸡和先有蛋一样没意义。关键是画家,能在市场和自我之间有个分别——想挣钱,就放下清高,市场说了算;想坚持艺术,就自己说了算。这并不矛盾,人不可能一直柴米油盐,也不可能一直诗与远方。说白了,为市场,就用出色的技术画画;为自我,就用独立的灵魂画画。

作者:许力(原文有删减)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